蚌埠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8日在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代市长 马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蚌埠发展进程中承压负重、勇毅前行,极其不易、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保持打基础、利长远战略定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动能不断积蓄。继2021年挤去历史滚积的水分后,深入开展统计督察“回头看”整改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进出口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5.5%。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经济发展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反复延宕的新冠疫情,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从严从细抓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全面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及时有效控制多轮点状散发疫情。落细落实“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实体经济基本盘持续巩固。深入贯彻“一改两为五做到”,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接待市场主体1512户,收集诉求建议2502条,形成交办件2585件,办结率99.4%,提振了企业信心、增强了市场预期。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制定出台34项稳经济政策和133条支持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工作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4亿元。推深做实企业培育“五大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6户;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户、增长38%;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户;新增上市在审企业2家。项目攻坚取得突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62个、增长27.2%,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宝馨高效异质结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线制造、壹石通碳中和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八一年产32万吨硝基氯苯氯碱系列产品、中粮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国(蚌埠)传感谷建设加快推进,MEMS晶圆线项目通过国家窗口指导。固镇县、五河县、龙子湖区获省投资“赛马”激励。双招双引提质增效。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3个,增长76.3%,其中50亿元以上11个、增长120%。实际到位资金1200亿元,居全省第6位、皖北第1位。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5支,引育博士、正高级职称人才383人。金融支撑稳健有力。人民币贷款余额2963.4亿元、增长14.2%。制造业贷款增长20.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个百分点。新增直接融资总额203.5亿元、增长74.4%。24个项目获国家中长期贷款支持,已投放金额10.3亿元、居全省第3位。民生银行、广发银行落户开业。
二、大力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产业强市步伐加快。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全面推进。抓细抓实六大新兴产业,集中精力攻坚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四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40%,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基本盘保持稳健,1-11月份,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43.2%,高于全省平均53.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居全省第1位;营业收入增长13.4%,高于全省平均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工业用电量增长13.3%,居全省第3位;工业用气量增长30.6%;工业供地152宗,面积10348亩、增长46%。报批各类用地4.9万亩,增长246%,约占全省1/10。滚动实施开发区“六大工程”项目128个,完成投资198.7亿元。盘活工业领域“双停企业”闲置土地4132.3亩、闲置厂房50.4万平方米。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正式启动。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个、省级绿色工厂8个,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三首”产品21个、省新产品30个。入选国家老工业城市试点联系城市。禹会区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入围2022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产“两强一增”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88.7%。农业亩均产出率8195元/亩、增长6%。五河县获批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奶牛)。希望食品、桂柳肉禽屠宰、雁湖精加工面粉等3个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大成禽类屠宰及肉类加工、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两品一标”获证产品40个。三产“锻长补短”初见成效。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省唯一。淮上智慧物流园区通过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评审。徽商五源获批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快递业务量1.93亿件、增长6.3%。新增电商经营主体836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00亿元、增长4%。飞宇轴承、昊方机电获评省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2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96户。
三、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加速推进。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合新铁路、淮宿蚌城际铁路、五蒙高速、G329临淮关淮河大桥开工建设,G329蚌埠-怀远段一级公路、S313五河淮河大桥建成通车。浍河航道整治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总投资53.48亿元的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总投资104亿元的全省最大河灌区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治理面积达343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年增收粮食10亿斤。龙子湖枢纽、荆山湖行蓄洪区提升改造等12个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建成古杏路等市政道路11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40个、老旧小区101个,竣工安置房1.57万套、回迁安置1.89万户。新增、改造绿地227万平方米。启动城市排水防涝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雨污管网34公里。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0328个。高质量完成国家公交都市验收工作,入选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乡村面貌有效改善。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立法。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4万户,普及率83.8%。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创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5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亩。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怀远县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推进。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78.9%。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植树造林2.1万亩,森林抚育5.3万亩。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
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启动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蚌投集团、国控集团主体信用等级提升至AA+,AA+企业数跃居全省第2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试评价。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标准地”46宗3627.17亩,占新增工业项目用地73.02%。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150个。做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着力构建“1+3”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自主创新成效显着。获批皖北唯一的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17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新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58.4%,居全省第1位。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40件,增幅居全省第2位。技术合同交易额75亿元、增长19%。省新型玻璃装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批筹建,凯盛工程获批全省唯一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蚌山区富创通科技获评全省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A类第一名。有效注册商标量增长20%。bat365在线登录官网_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_28365365体育官网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甬蚌产业合作园区获省政府批复并正式揭牌,为首个获省批复的皖北结对合作共建园区。自贸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300家,增长28.1%;进出口总额79.8亿元,增长16.7%;外商直接投资1452万美元。实现市场采购贸易交易额31.4亿元、增长184.2%。新开通“蚌合欧”国际货运班列、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蚌埠-太仓-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铁海联运到发外贸重箱7110标箱,增长49.8%。蚌埠港吞吐外贸集装箱3575标箱,增长348%。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4家。
五、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民生实事有序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20项省级民生实事和7项市级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98.3万农村居民喝上引调水,提前3年完成5年建设任务。新增青年见习岗位5049个、短期见习岗位156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582个、临时专项岗位2224个。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420个。徽菜师傅技能培训2448人。设立公立口腔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比例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超过2万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专职口腔医师比例达到56.16%。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150个,实现幼儿园延时服务全覆盖。建成标准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341所。提升改造全民健身场所180处。建立老年学校1084所。改造提升菜市场48个。新增家政服务人员8216人,员工制家政企业实现县区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月人均739元、722元。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后月人均增加130.23元。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75个。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改革,推动门诊保障模式由“个人积累”向“互助共济”转变。完成“难安置”项目42个,完成率居全省第2位。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无一户返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六中滨湖校区、新城临港校区等7所中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学位19360个。完成北师大附属学校、三实小2所学校“民转公”工作。新增学前公办学位4550个、市特优类幼儿园5所。市一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省级评审。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开工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山文化保护区项目竣工。垓下遗址公园入围省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文旅投集团挂牌成立。龙子湖游船项目(一期)建成运营。成功举办市十五届运动会、首届残运会。2人获评“中国好人”,4人获评“安徽好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供销社、公积金、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红十字、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作出新贡献。平安蚌埠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雪亮工程”项目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推广“一组一会”制度。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获批创建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攻坚,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妥善化解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等风险。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决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项,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监督意见书24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4件、政协提案461件。首创首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体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态巩固基层减负成果,抓细抓实巡视反馈、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政府系统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优化。
各位代表!一年来,蚌埠发展一路承压、一路向好,全市人民一道拼搏、一道前行,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蚌单位,向驻蚌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消费和投资需求都需要提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一些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欠账,城镇化进程滞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还有短板。少数干部精神状态、专业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虚、躲、冷、粗、假”等顽瘴痼疾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勇于斗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扎实做好2023年各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两年大进步、四年上台阶”目标的关键之年。纵观今年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我们要看到,当前宏观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一是作为老工业城市,我们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2022年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全省靠后,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少。二是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我们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三是县域经济体量偏小,三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GDP总量占全市比重不到一半,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四是能耗指标制约突出,单位GDP能耗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能耗下降空间有限、新增用能空间不足,部分重大项目难以落地。五是环境容量不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靠后,涉气项目审批困难;河湖治理任务艰巨,区域限批压力较大。
我们更应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蚌埠叠加,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等重大平台在蚌埠交汇,为我们追赶超越、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好条件,赋予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省委、省政府对蚌埠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更为重要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逐季向好,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氛围越来越浓,振兴蚌埠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各位代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力度、上下同欲的气概、铁锤砸铁钉的作风、俯首为民的情怀,坚决打赢发展、形象、作风三场翻身仗,加快蚌埠振兴、再现蚌埠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在推进落实中,我们将细化分解更高标准的工作目标,自我加压,力争实现目标更高一些,全力争取更好更快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以四大产业集群为突破,纵深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统筹六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握指成拳、靶向发力,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撑起产业强市“四梁八柱”。
全力攻坚四大产业集群。坚持顶格推进。每个产业集群明确一名市领导牵头、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套行动方案、结对一个高校院所、组建一个产业联盟、构建一套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体系,一手抓存量升级改造,一手抓增量“双招双引”,集中精力,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群发展。坚持重点突破。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伏、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在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智能逆变器及配套装备、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方面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聚焦玻璃基板、柔性玻璃、显示模组3个关键环节,主攻关键材料、显示面板、显示终端3个关键领域。智能传感产业集群依托MEMS晶圆线等项目重点攻关芯片产业,加快建设以“一谷三园”为总体布局的中国(蚌埠)传感谷。生物化工产业集群要统筹利用有限环境容量,集中发展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优势细分产业。坚持龙头带动。支持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兵器214所、丰原集团、中粮生物科技、帝晶光电、国显科技、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链主”、头部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到250亿元、200亿元、75亿元、400亿元。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出台新的稳定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着力增强政策知晓度、提高兑现率、扩大惠及面,确保各项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全力以赴保通保畅,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着力破解物流不畅、原材料供应不到位等难题,确保疫情政策调整后各行业迅速复工达产。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户;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0户;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户;新培育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1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4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18户;新增上市企业2家、报审企业2家、辅导备案企业3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扣“一改两为五做到”,严格执行“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抓关键事、关键人、关键环节,抓正反两方面典型,确保营商环境整体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确保60%以上指标进入全省前5位,市场主体满意度95%以上。持续深入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把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重点要点,不断健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群众敢首创的制度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改革试点,提升“智慧办”“跨省通办”水平,争创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工作指南国家标准试点单位。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和“诺而不践”,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引领社会诚信,争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提升96388监督专线实效,有反映就调查、有问题就处理,决不遮掩、决不姑息。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动市场准入持续放宽和规范,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保障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平等获取,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建设。紧扣“两个健康”主题,切实发挥工商联和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去行政化”,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探索实行竞争赛马、揭榜挂帅等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重点指标年度目标任务,按季度考核通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产城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六大工程”,滚动实施“六大工程”项目92个,完成投资202亿元。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依法实行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省级以上开发区以“标准地”形式供地达80%以上。大力推进工业领域“双停企业”处置,盘活土地1500亩以上。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质量运行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凯盛工程等5家企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蚌埠科技大市场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技术合同交易额100亿元以上。推进专利、标准、品牌、质量四大工程,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9件;立项国际标准2项,立项、发布国、行、地标10项,支持丰原集团牵头创建国家级生物基材料技术标准基地,建成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争创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和示范应用,新培育“三首”产品20个。
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开展线上云端揽才+线下上门招才、全职引进+柔性引才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发挥蚌埠籍在外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雁归珠城”聚才行动。建立“赛场相马”竞才机制,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以赛聚才平台。推动建立蚌埠人才发展集团,建立人才贷、人才投等人才项目金融支持机制,全方位做好人才分级分类服务,营造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支,博士学历、市级领军人才2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硕士学历、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毕业生20000名。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建设运营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支持淮上化工园区、丰原生物、帝晶光电等创建区域型、行业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5G和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0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实施八一化工新厂区二期、液力机械扩建及智能制造基地等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技改投资增长12%。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10家。建设5G基站1500个以上,培育“数字经济”典型案例10个以上。加快建设蚌埠软件园,集聚软件企业10家以上。
二、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把项目和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力拼经济的“牛鼻子”,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干,确保项目成,以“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力攻坚项目建设。持续发挥“工招园”机制作用,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链条,责任到人、专班推进、闭环管理,日推进、周调度、月点评、季度会议交流、半年现场观摩,看大不看小、看新不看旧、看高不看低,全面提升项目开工率、入库率、竣工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200个以上,新入库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0个,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建成投产丰原集团30万吨聚乳酸和50万吨乳酸、华润雪花啤酒搬迁扩能、凯盛科技超薄柔性玻璃(UTG)二期、弗迪电池年产5万吨动力电池电解液、盛世年产4500万平方米高透特种封装材料等102个项目。围绕城市更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抓实项目谋划转化,形成“储备一批、转化一批”梯次推进格局。完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商机制,用最快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紧扣产业发展链条,统筹招大引强和“专精特新”,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9个、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制造业项目不少于360个,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8个,到位资金增长8%以上;每个县区至少落地开工1个超15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上海、宁波、北京、深圳等重点区域和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组建8个产业招商分局和1个外资招商分局。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落实评估预审、并联审批等机制,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60%以上。对外来企业、本土企业一视同仁,现有企业增加投资、新上项目,享受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完善县区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机制,一类单位前两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年度考核奖上浮50%、30%,二类单位第一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年度考核奖上浮50%;排名末位的一类单位、二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扣发30%年度考核奖,奖得让人心动,罚得让人心痛。
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融共生。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总量、优结构、促创新、降成本、防风险、育生态,更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增贷款500亿元以上。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恢复融资担保能力。切实增强金融意识,管行业必须管金融,推项目必须谋金融,育企业必须推上市,完善项目主管单位与金融机构联动、政府性平台公司与金融机构联动、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联动等工作机制。直接融资总额200亿元以上。
三、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主题,全面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全域统筹,以交通为先导,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承载力。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推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一体化。增强对外通达能力。加快合新高铁五河段、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深化亳蚌滁宁城际铁路、蚌埠北接轨工程、蚌埠南站扩建工程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蚌明高速改扩建、固宿高速、五蒙高速、G329临淮关淮河大桥、G206怀远北段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五河-泗洪高速、京台高速改扩建、解放路南延至蚌明高速刘府出口,建成通车蚌五高速沫河口枢纽、蚌固高速洪集枢纽二期、G344五河至泗洪段二级公路。加快怀远-凤台高速前期工作。完善城乡连接通道。开工建设S311机场连接线、S313蚌埠-五河一级公路,加快推进G345大河湾(黄疃窑)淮河大桥、大庆路北延前期工作,建成通车G344蚌固高速-蚌固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蚌埠民用机场飞行区主体完工,航站楼主体结构完工。开工建设长淮卫、五河城南综合码头,加快推进淮河、浍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蚌埠新港改造。
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城市规划统筹。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县域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300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加快路网优化。建成淮上路(前进街-红旗一路)、前进路(圈堤路-纬五路)等6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盛世路(丰安路-中环线)、义和路(天河路-自贸大道)等8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延安路淮河大桥,加快解放路快速化提升改造、司马庄路淮河大桥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按照“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中央创新区、临港片区等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西部城区城市更新,统筹实施淮上区小蚌埠、怀远五岔、固镇西城等片区更新改造。拆迁改造棚户区、城中村22个,竣工安置房1.2万套,回迁安置1.5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936套。提升改造老旧小区51个。切实增强城市韧性。建成城区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二期、城市排水防涝二期、城市生命线一期等工程。全面排查城市供水、供电、燃气、排水、供热等管网设施,有序推进老化更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巩固创文创卫成果,开展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推进城市主出入口、交通干道和薄弱区域市容市貌环境整治。探索“地摊经济”规范化管理机制。从严治理违规养犬、噪声扰民等问题,扎实开展烟花爆竹禁放工作。
着力做活城市服务经济。深入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锻造现代物流“长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突出供应链打造,高水平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多式联运效率,构建辐射皖北、链接长三角“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经开区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及铁路专用线、中诚港国际综合码头、万创(皖北)智能供应链物流园、徽商锦润大宗商品物流园建设,提高物流枢纽承载能力。加快淮上区合一冷链三期、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提升冷链物流辐射能级。新增4A级物流企业、四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各1家。快递业务量增长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0%。新增超千万元重点电商企业20家以上,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20亿元。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加快商业领域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法务财务、金融证券、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优化供给促消费“回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信心、稳预期,支持城乡居民增加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扩大升级信息消费。改善消费条件,统筹推进传统商贸业布局优化、业态升级,鼓励引进和培育知名商贸品牌,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持续开展“徽动消费 乐享珠城”等消费券活动,全年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场以上。科学布局和引导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养老、物业管理、连锁餐饮、家政服务等优质主体,提升居民服务业发展水平。创新消费场景,培育生鲜冷链、夜间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体验消费、文旅休闲消费等新热点。支持阿财老铺特色街区、银泰城映巷街区、万达金街升级改造,打造知名特色街区。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5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50户。
加快打造特色城镇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并重,支持怀远涡西新城、五河高铁新区、固镇蚌埠北城新区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曹老集、龙亢等10个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力推动乡镇特色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国家最新房地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帮助优质房企渡过难关,促进房地产投资有效回升。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高品质住宅供给,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定不移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建立县域工业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激励体系,对县域重大产业类项目要素资源实行市级统筹。支持怀远县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五河县绿色食品和纺织服装、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鼓励三县参与四大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完善县域经济对标学习、争先进位的激励约束机制,三县经济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考核中实现争先进位。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0万吨。新增设施蔬菜面积5000亩以上。肉蛋奶总产增幅在5%以上。农业亩均产出率达8600元/亩,增长6%。新增“两品一标”产品30个。怀远县争创国家级糯稻产业集群。建成和平乳业乳制品深加工、大成屠宰及肉类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10个,开工建设丰原年产100万吨蛋白饲料、南京贵族鸭年产3万吨熟食等项目15个。净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建成鲜活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新增农产品冷链设施库容1万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67个。新建高标准农田12.3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落实落细农村居民就地就业“121”计划。实施财产性收入增量行动,稳妥开展“一村(组)一块田”改革试点,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50%。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业支持补贴政策,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养计划,扩大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
五、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更深层次改革激发活力,以更宽领域开放抢占先机,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坚持增收与节支并举,依法加强财政税收收入征管,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做好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后半篇”文章,用好重组后的市级平台公司、市属国有资产和产业基金,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交易电子化建设,全面实施“云交易”“云服务”。统筹实施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
推深做实甬蚌合作。围绕“六共六互”12个合作领域,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项目落地为根本,高标准推进甬蚌产业合作园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更新思想观念,革新产业文化,着力打造长三角结对合作帮扶典范。加快推进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建设,合作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与宁波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作水平。积极组织在沪苏浙地区召开招商推介大会,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0个。建立多层次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支持各县区、开发区和部门与宁波建立紧密型、互补性合作关系。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聚焦企业需求、产业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0项以上。完成综合保税区一期10万平方米保税加工厂房主体施工及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片区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7%,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20%以上,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片区所在区(市bat365在线登录官网_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_28365365体育官网、禹会区)GDP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持续发展外向型经济。稳步提升铁海联运、“蚌西欧”“蚌合欧”、水运外贸集装箱航线运行效率,口岸运量增长10%。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家以上,年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业达35家。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覆盖范围,高标准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引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贸易交易额达4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探索推进中泰、中巴(西)“两国双园”建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15%以上。
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稳妥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梯次落实碳达峰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审批新增“两高”项目,加强存量项目节能挖潜。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应用,分片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立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加强臭氧污染攻坚,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要求。强化地表水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加强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
着力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大力推进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加快形成“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中心湿地公园。加快怀洪新河灌区、天河疏浚扩容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三汊河、沱湖、滨淮等湿地保护利用工作。实施“花满珠城”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努力实现“开门见绿、四季有花”。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锥子山森林公园等市区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森林覆盖率21.25%。
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用心用情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人民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障民生投入,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认真办好民生实事。保质保量完成“暖民心”行动任务。新增就业见习岗位3000个、老年食堂(助餐点)162个、托位4500个、公办学位1300个、城市停车泊位10000个。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9800人,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1300人、适龄儿童口腔健康维护55262人次。改造370个城市小区及行政村健身设施。全面完成菜市提升改造。老年学校老年学习人数达到14.3万人。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开展就业服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以上。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落实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稳步推进医保省级统筹改革。继续保持打击医保领域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红十字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深入开展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省级实验区建设。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支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深化智慧学校运用,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统筹推进新高考、新学考。开工建设三中新校区。推进职教资源整合,创建A类中职学校,申办高职专业学院。支持安徽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蚌埠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创建,推动蚌埠医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加大驻蚌高校申报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共建支持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健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筑牢学校安全工作底线。
扎实推进健康蚌埠建设。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突出抓好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病等重点群体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夯实基层医疗救治网络,分类开展健康服务,确保所需药品和设备供得上,确保最大限度减少重症患者,推动疫防转段平稳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建设,推进蚌医一附院、市三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投用市二院新院区暨心血管医院、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改扩建、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中心大楼。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建立健全医药价格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发展康复、护理等老龄健康事业和“银发产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高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评选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加快禹会村、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建成开放垓下遗址公园、市图书馆新馆。启动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推进快乐健身设施全覆盖工程。落实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扎实做好“五经普”工作。加强地方志、广播电视、社科研究、气象等工作。
八、以安全发展为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深做实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一组一会”社会治理模式。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依法依规将心比心做好信访工作,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活动,积极推广“信访超市”,建立健全“接诉即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机制,开展“法治信访、双向规范”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倡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志愿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危机干预机制,严防各类冲击道德底线极端事件发生。统筹抓好援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
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扩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整合联网共享应用。系统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加快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常态化做好物资储备、监测预警、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完善财政金融风险源头治理和预警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逐项解决、逐项销号涉房涉地、涉企、涉众等重点领域历史遗留问题。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各地都在全力拼经济、拼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蚌埠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干事创业、加快蚌埠发展的巨大热情和智慧,蚌埠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对建设幸福蚌埠、实现蚌埠振兴的热切期盼和力量,这就是民心、这就是政治。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形成“谁耽误蚌埠发展,谁就负罪于蚌埠人民,我们就对谁不客气;谁推进蚌埠发展,谁就造福蚌埠人民,我们就敬他如贵宾”的理念和氛围,万众一心,砥砺奋进,以快人一步、高人一着的气势抢占竞争先机,加快蚌埠振兴。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做到打铁首先自身硬。
建设忠诚政府。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让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成为政府系统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建设学习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快理念更新、优化知识结构,锻造“六种思维、七种能力、八大本领”,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改革手段、市场办法、开放力量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消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守旧观念,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意识,敢于向先进对标,勇于和自己较劲,奋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设为民政府。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健全12345便民服务热线办理、督查、反馈、考核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认真对待每一个来信来访问题,带着感情和温度把工作做细做实,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持续整治“虚、躲、冷、粗、假”等顽瘴痼疾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工作提标推动发展提速。
建设效能政府。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坚持问题导向,以铁锤砸铁钉的工作力度和务实作风,一锤接着一锤砸,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杜绝“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强化机关干部绩效考勤管理。开展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评科长”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干、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质效 。强化实干导向,以招大引强比能力、以项目落地论英雄,健全高质量考评、精准督查和常态调度机制,做到工作有抓手、进展有跟踪、落实有问效。
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再忙不忘法,再急不枉法,再难不违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审议意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提高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设廉洁政府。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筑牢国资国企、地方金融、能源资源、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的制度防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建设,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各位代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为实现“两年大进步、四年上台阶”目标、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