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利用,还有哪些可能?
【核心阅读】
桥梁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路网布局、提高出行效率的交通通道,在推动城市发展、方便公众出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蚌埠这座山水城市,城中更是少不了桥梁的身影。而城市中大大小小桥梁的建设,也带来了“桥下空间”这一新的土地空间利用形态和空间形式。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但因其不像桥上空间那般“风光”,于是就常常成了被“遗忘”的地方,容易产生违规侵占、无序使用等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被“遗忘”的空间,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发挥功能、焕发生机,对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交桥下的网红打卡点
深夜11点,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下的环形匝道步行区,每隔一段,就会传来一段不同的音乐或歌声。“宝子们,觉得我唱得还不错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昏黄的灯光下,一些网红还在这里坚持直播,年轻的主播开着补光灯唱歌,有的直播吹奏萨克斯,有的表演累了,干脆坐在路边,和直播间里的观众聊天。路人匆匆经过这里,丝毫没有停下围观的意思,或许是对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
早上8点前后,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下,一辆辆非机动车、自行车从四面八方交叉过来,桥下车流如织的阵势丝毫不逊于桥上。
“8月是我们负责桥下空间的路面秩序和保洁,9月这里就归龙子湖区管理了,大家分单双月轮流管理。”蚌山区雪华乡执法中队队长徐浩告诉记者,因桥下空间较大,且路多、出口多,立交桥又正好位于龙子湖区与蚌山区的交界处,路过这里的人、车全是流动的,路面执法过程中,两个区同时管理反而不好管,后来两区协商达成共识,双月由蚌山区管理,单月由龙子湖区管理。
“有些网红喜欢来这里拍怀旧短视频,桥下的环境比过去好太多了。”徐浩说,立交桥下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是多个部门协同努力的结果,桥下空间的管理不可能由某一部门单独完成。
据介绍,2008年之前,因为对桥下空间的疏忽,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下俨然是一个大型的“废品收购站”,堆满了各种杂物、垃圾。后来,由住建、规划、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召开专家评审会,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后,对桥下8万平方米的空间进行了清理、改造、绿化,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下才有了如今这番较为体面的风光。
“这里一度乱得像菜市场,周边居民、行人的投诉量也很大。没想到现在能成为一个小众的网红打卡点。为了治理占道经营,我们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30都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在这里进行常态化守点巡查。”徐浩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部门对桥下进行常态化管理,小商贩会蜂拥而至,几十个摊子堵在桥下,不仅阻碍桥下交通,还会让路面垃圾成堆、污渍遍布。执法部门只能采取教育劝导和依法查处相结合的方式,驱散摆摊的小商贩,保证桥下路面畅通,环境整洁。也正是有了如此环境,桥下空间才能吸引网红来打卡。
如何管理体现部门智慧
桥下空间的管理,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和方法。
胜利路跨线桥下(胜利路与太平街交叉口),已经成了很多人中意的“风水宝地”。
“这里遮风挡雨不晒人,喇叭声再高,也不用担心扰民。”家住大舞台小区的赵女士说,以前在小区、公园里跳舞总担心音响扰民或影响别人出行,而选择在跨线桥下活动,离家近又不会有诸多麻烦,所以她和几个邻居常来桥下活动。
“别看只是巴掌大的地方,但早上有人来甩鞭子,下午有人来打牌下棋,晚上有人跳广场舞,全时段利用。”黄庄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彭杰告诉记者,因桥下人来人往,且群众活动频繁,所以要管好这块“巴掌大”的地方,辖区街道也费了不少事。
2017年之前,经常有人在桥下随地小便。为了方便就近“如厕”,有人甚至在附近摆放了尿桶。后经过多次整治,这一不文明现象才终于消失。
9月1日中午,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很多人在桥下打牌、下棋,还有不少人在一旁围观。距离居民活动点不远处,有一个可移动的公共厕所。“公厕虽小,但作用很大。”彭杰告诉记者,虽然样式简易,但离得近,也很干净,所以这个公厕很受居民欢迎,自从这个公厕建成后,也就没人在桥下随地小便了,这里的市容环境好多了。
凤阳路立交桥是我市老城区内一条重要通道,紧邻淮河路,加上桥梁周边有学校、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等,人流量、车流量较大,尤其是中荣街以西的桥下空间,一度成了很多人车辆乱停放的地方,甚至桥梁两侧的道路上经常停满了整排的车辆,虽然架了桥,可这一带的交通状况却很糟糕。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凤阳路立交桥下,狭长的桥下空间已经被充分利用起来。中荣街垃圾转运站就建在桥下,顺着桥向西走,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收费的机动车停车场。为了方便周边群众来此办事,在桥下空间较矮处还有一块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
刚好来这一带办事,市民胡先生把车就近停在了桥下。“以前周边根本就找不着停车的地方。现在挺好,虽然要收几块钱停车费,但来了以后基本上都能停。”因为常来这边办事,胡先生对这里的变化感触很深。
“以前桥下这一带停车很乱,整顿起来难度很大。后来我们引入了第三方管理,对桥下停车场进行收费。桥下两侧道路也请交警部门配合,加大巡查力度,对路边乱停放行为进行处罚。很快这里的车辆停放有序了,道路也通畅了。”天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磊介绍,这座桥的桥下空间能够有序地发挥空间资源的作用,是多部门配合协作的结果。
空间利用 规划先行
桥下空间的管理显然已经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采访中,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认为,目前大家对桥下空间的管理还处于“死看硬守”的初级阶段,一旦缺乏有效、持续的关注和整治,桥下空间可能立刻又会退回“被遗忘的角落”,滋生环境脏乱、乱堆乱放、违法开垦等无序使用的问题。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个与桥梁规划、设计有关的部门获悉,我市目前并没有针对桥下空间该如何使用、管理的专门规划。在保证桥下空间的交通功能之外,这一空间的利用、管理都是辖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这种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相关人员认为,因为没有统一的规划,所以什么样的桥下空间可以利用,用途是什么等问题都不明确,桥下空间的提升利用就难以进一步展开。而桥下空间的公共配套、公共服务以及体育文化休闲功能很难满足市民对更高层次的空间需求。
目前,除用作地面道路和绿化外,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开展桥下空间利用的尝试,如安置市政、交通和公益设施,布局休闲活动或运动场地等。桥下空间的利用可以作为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突破口和试点,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链接>>>>>> 用好“边角料”,这些城市已有成功经验
别看桥下空间像是“边角料”,但国内外桥下空间更新的成功案例有不少。对于高架线路造成的社区分隔、城市肌理碎片化、空间低效闲置等问题,来自国内外的实践给出了奇思妙想的解答。
北京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六条交错铁轨分割下的区域,改造成北京梵石iTown·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在这里,用合理的交通方式连接被分裂的街区,创造一个新的整体融合丰富的、多功能的建筑形态。铁轨桥下的空间连接两边的街道,通过地形的设计处理和植物的引入,提供了许多舒适、愉快的轨道下的休闲场所。并且利用轨道下的空间设计停车场地,融入和完善了街区的功能配套,解放了街区中心。
纽约迈阿密将戴德县轻轨下长达16公里多的开放空间改造成城市步道、艺术走廊和自然生态的综合体。加拿大多伦多的嘉甸拿高速公路改造成步行、骑行友好的通道,冬天还能变成滑冰场。韩国首尔的首都圈电铁1号线为周边社区创造了空间层次丰富的公共场所,提供全时段文化、休闲、运动、餐饮等活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段高架线路改造为长达17公里的活力体育公园等。(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